成都“龙抄手”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吃? -凯发网站
龙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传统小吃, 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在北方叫馄饨,而在四川却叫做抄手,有道著名的小食,叫做“红油抄手”。爱吃辣的,除了酱油麻油陈醋以外,还可以加上一勺红辣油。龙抄手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也是一家老店。但很少有人知道龙抄手的创始人原本是开茶社的。成都茶社遍地,而“浓花茶社”每到饭点生意都格外兴隆,源头就在龙抄手的前身“浓花抄手”。抄手这东西外形和馄饨差不多,区别在于体积大,肉馅多。而浓花茶社的抄手出名就在于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猪肉煨成的高汤,在那个吃肉都困难的年代,这算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了。后来由于抄手名气太大,茶社老板就干脆和人合开了一家小吃店,起名“龙抄手”。龙抄手的名气和声誉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积累起来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当初这样的创新和对用料的大气,在那个年代龙抄手确实对得起“著名美食”的称号。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馄饨几乎落脚于各地。馄饨,方方正正的皮里,各有乾坤,浓浓淡淡的汤,各有滋味。很少有哪种食物像馄饨一样有如此多的叫法,只不过是换了件“马甲”罢了。在福建和厦门又叫扁肉、扁食、肉燕,湖北有人也称为水饺、包面,广州被称为云吞,而在武汉馄饨又被称为水饺或包面,在南昌则主角已被隐去,只有“清汤”了。最别致有趣的叫法要数安徽的皖南,这里的人把馄饨往往叫做包袱,乍听来却不知是何物,细细品味之后,还真是形象极了。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也许就是变化的好处,怎么可以原地踏步呢?清朝同治年间诗人杨静亭写过一首馄饨诗: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他就表明了,馄饨的魅力在于汤的鲜美,汤不鲜,吃馄饨就成了索然无趣的任务了。汤多是用猪骨头或老母鸡来熬制的,还得撒 上紫菜、冬菜、豌豆苗儿,还有晶黄香酥的虾米皮儿。
龙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传统小吃,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龙抄手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左右,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龙腾虎跃”之意,定名为龙抄手。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肉馅细嫩滑爽,香醇可口。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的肉,经猛炖慢煨而成。原汤又白、又浓、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