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化中,什么叫做“明栿”? -凯发网站
我们看一下:栿的意思是房梁。所谓明栿,是为了和草栿区分开来。
在唐宋时期,天花板以上的梁仿构件做的比较粗糙,叫做草栿。
而不加天花板,其梁仿构件做的比较精致的,就叫做明栿。
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古建知识科普:宋式建筑中的“明栿(fu)”是怎么回事?
明栿,是宋式建筑大木构一种做法,它是与“草栿”相对的,一个说的是复杂的梁架做法,一个说的是简单的梁架做法。
一般来说,加工的较细外露的梁架和不外露的梁架,多称“明栿”,在古建筑中,也存在三种“明栿”做法:
第一种,明确规定要使用明栿做法,比如北宋《营造法式》就提到“造月梁之制,明栿”,旗帜鲜明的说,外露的月梁要做出明栿的精细加工程度,不能侮人耳目。
第二种,唐代至宋代的古建,一般在天花板以下的梁架,普遍都做的很细,这也是一种明栿做法。
第三种,明清古建,不管有没有天花板,也不管有没有露明,一律采用明栿做法,即使是殿内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必须精工细作,这是生产力进步的一种表现。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问题可问我,喜欢就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中国古建筑经典文化中的“华头子”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背后有哪些内涵?
古建知识科普:一个小构件“华头子”
华头子,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一个“卡子”,用来垫下昂的。它是宋式建筑的叫法,《营造法式》原话描述是“昂自上一材下出,斜垂向下,斗口内以华头子承之”。
这段话充分说明:华头子多垫在昂下,用来冲销来自上层的压力,是承托昂使用。
唐宋以来,真昂很流行,昂的样子大家都见过,实际上是一根很长的枋木改造而来,因为上面承载了来自斗拱各方向的力,它势必要向下压;而下昂本就是斜的,所以就带了向外溜出的推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底下有个垫木来填补它与华拱之间的“三角真空地带”,这个角色就是华头子。
(真圣寺的华头子,柱头的为假刻,而补间的为真实,这个特点要区分开)
华头子在宋元之际很流行,也有出头和不出头两种形式,但出头的多,自斗口部位向外长九分,结构上的作用很明显。
明代之后,假昂增多,华头子也就随之消失,即使有也只是起个装饰意思,并无真用途。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问题可问我,喜欢就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其实“华头子”在每个地方的叫法不同,用在不同的地方叫的也不同,用在建筑上便叫华头子,用在家具上在我们这个地方叫“榫头”,就木头与木头之间用各种凹凸之处卡起来,以达到不用铁钉而能建成小至家具、大至楼房的一种工艺。
这种工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是有的,只不过一般不是用来建房子,而是用来做家具,如果有八零后或是更早出生的人,看看自己家里以前的家具,都是自己买木料找木匠做的,然后再上油漆,这种家具一般不用钉子,而且非常牢固,可以用很长时间都不坏,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类家具的样式基本都过时了,大家更喜欢家具厂做出的成品家具,更成套,更美观时尚。
现在在街巷一些不起眼的小门店,还是有这种手艺人,他们大多只制作小件的家具了,能做雄伟楼房的工匠现在估计无处可觅了。